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

“中国,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”

  【文/观察者网 阮佳琪】  欧洲工业明珠的光彩正在黯淡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12日报道称,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,德国已深陷第四年停滞的困境,其引以为傲的工程和制造业核心正经历一场“自由落体式”衰退。经济学家和行业领袖纷纷警告,这场衰退并非是周期性波动,而是一场结构性危机,“不会随着下一次经济上行周期而自行消失”。

  【文/观察者网 阮佳琪】

  欧洲工业明珠的光彩正在黯淡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12日报道称,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,德国已深陷第四年停滞的困境,其引以为傲的工程和制造业核心正经历一场“自由落体式”衰退。经济学家和行业领袖纷纷警告,这场衰退并非是周期性波动,而是一场结构性危机,“不会随着下一次经济上行周期而自行消失”。

  即便9月出现部分反弹,德国工业生产水平仍停留在2005年的水平。英媒分析道,德国工业衰落的核心在于其主要经济优势已转为劣势,同时受到两大外部政治经济决策的严重影响——美国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,以及中国十年前确立的高科技工程强国战略。

  报道指出,特朗普关税已重创德国出口商。而与之相比,中国迅速崛起带来的工业实力竞争,是一项更为艰巨的挑战。

  过去二十年,中国对德国工程产品和汽车看似永无止境的需求,曾推动了默克尔时代企业利润、就业和经济活动的增长。然而这一局面已彻底改变,2025年初以来,德国在资本货物领域对中国的12个月滚动贸易逆差,创下2008年有记录以来的首次。

 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(VDMA)的数据显示,六年多来,中国对欧洲机械出口近乎翻倍至约400亿欧元,今年更可能达到500亿欧元。

“中国,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”自今年年初以来,德国在对华资本货物贸易方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。《金融时报》制图

  如今,中国的资本货物比欧洲平均便宜30%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制造商已经弥合了质量差距,中国产商品早已不再是廉价、低质的仿制品。

  “许多德国中小型企业如今所做的工作,中国公司也能做得同样好”,在华工作超过十年的德国咨询公司Vindelici Advisors的合伙人西洛·科普(Thilo Köppe)补充道。

  在创新速度上,中国企业更“碾压”西方竞争对手,将新想法转化为成品的时间仅需后者的一半,更短的产品周期意味着更快的学习迭代。

  德国汽车供应商舍弗勒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克劳斯·罗森菲尔德(Klaus Rosenfeld)对《金融时报》表示,“过去几年,中国在追逐和攻克重大技术方面,表现得更好、更主动、更连贯。”

  德国挤出机制造商莱芬豪舍集团首席执行官也认同这一观点,“中国企业更务实,通常也更迅速。”

  慕尼黑压缩机制造商鲍尔压缩机集团(Bauer Kompressoren Group)的董事长菲利普·巴亚特(Philipp Bayat)还向英媒举了个例子:他的一家欧洲工厂需要新的线材加工机,瑞士欧洲公司报价13万欧元,而中国浙江省一家企业的报价不足2.8万欧元。两台设备的性能看似不相上下,他至今仍在纠结到底买哪一台。

  谈及此处,法兰克福咨询公司Thin Ice Macroeconomics的创始人斯皮罗斯·安德烈奥普洛斯(Spyros Andreopoulos)直言,“中国正在德国擅长的领域日益击败德国。”

“中国,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”

  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效率领域的重合度呈大幅上升态势。

  保工业,有人想对华出“烂招”

  《金融时报》报道还提到,美国关税和中国竞争力所导致的需求下滑,正加剧德国初现端倪的就业危机。

  德语中有个词——Mittelstand,指德国的中小型企业。这类企业多为家庭拥有和经营,在德国企业中占比高达95%以上,是德国实业的中坚力量,也是“德国奇迹”的基础,对世界出口贡献突出。

  而作为“Mittelstand”的典型象征,上个月,激光与机床制造商通快集团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亏损。在截至今年6月的12个月内,通快的销售额下降16%至43亿欧元,订单连续第三年萎缩。受这位最大纳税人影响,其总部所在的迪琴根市,地方商业税收入自2023年以来已暴跌80%。

  在德国工程技术的自豪腹地,繁荣已不再是理所当然。通快不得不裁员1200人,约占员工总数的6%。这并非个例:大众汽车、保时捷、梅赛德斯-奔驰等车企,以及博世、大陆集团、采埃孚等主要供应商,均已宣布数以万计的额外裁员计划。

  从全国层面看,工业岗位持续减少。自2022年2月以来,44个月中有37个月失业率上升;目前失业人数接近300万,为14年来最高水平,失业率已从5.1%升至6.3%。

  VDMA的贸易专家奥利弗·里希特贝格(Oliver Richtberg)预测,劳动力市场将进一步恶化。由于产能利用率、出口和产量下降,资本货物行业正接近“临界点”,届时企业“即便愿意,也无法维持当前的就业水平”。

“中国,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”

  德国工业产量呈下降趋势。

  为了遏制这场衰退,咨询师、企业高管和经济学家建议借鉴中美经验,保护欧洲的工业基础。这其中还不乏一些激进措施。

  德国隧道掘进设备制造商海瑞克集团的创始人马丁·海瑞克(Martin Herrenknecht)呼吁欧洲采纳特朗普“美国优先”理念的欧洲版本。他呼吁,“‘欧洲优先’不是口号,而是必需品。”

  还有经济学家呼吁采取更利己的措施。欧洲改革中心(CER)首席经济学家桑德·托杜瓦(Sander Tordoir)就出馊主意,建议将中国电动汽车排除在购车补贴范围之外。慕尼黑工业大学经济学教授达莉亚·马林(Dalia Marin)也走激进路线,提出仅允许向与欧洲企业组建“合资企业”的中国公司开放市场。

  德国咨询公司的科普(Thilo Köppe)建议企业层面加强合作。他还整了一招“深入虎穴”:通过结盟,西方企业可借鉴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、获取专业知识,同时对合作伙伴在欧洲的业务获得一定控制权。

  通快集团已践行这一策略逾十年:2013年,该集团收购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(JFY),如今通过在欧洲销售更廉价的JFY产品,对抗亚洲竞争对手的低价攻势。在通快的机床业务负责人看来,中国“有点像培训中心”,能学到高端市场接触不到的经验。

  与此同时,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学家普遍强调,德国还需解决内部症结:劳动力成本高企和官僚系统繁文缛节过多。

  “德国不能失去最重要的(出口)市场,不能给工业施加层出不穷的新规,却仍相信我们未来能保持竞争力,”农业设备制造商克朗集团的克朗(Krone)直言。

  鲍尔压缩机集团的巴亚特同样吐槽,面对欧盟层出不穷的禁令,比起寻找解决办法,他更愿意将“全部精力放在创新和成本控制上”。

  “能填补空白的行业?没有了”

  还有一些人则寄望于国防需求能助力拯救德国工业。报道称,随着德国及整个西欧,计划未来数年投入数千亿欧元采购新型坦克、无人机和弹药,国防行业正加紧扩大产能和招聘员工。高盛估计,德国国防工业需求将“大致翻倍”。

  国防行业所需工人技能与汽车、工程行业相近,理论上能填补部分工业岗位空白 。但现实是,德国国防工业在该国金属和电气工程行业的就业占比不足2%,规模过小,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。

  以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生产为例,即便2022年以来就业人数增长了29%,但该细分领域目前仅雇佣了8159名工人,甚至少于该国玩具制造业的8420人。

  德国政府层面也在行动。总理默茨今年早些时候放宽债务限制,计划未来10年向破败的基础设施和军队投资高达1万亿欧元。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,这一债务融资的投资热潮,有望推动德国在2026年结束长期停滞、恢复增长。

  然而,这项财政政策仍面临资金挪用担忧、地方财政缺口巨大、 国防潜力有限等挑战。

“中国,以德国方式打败了德国”

 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稳健增长之后,德国经济如今已陷入停滞状态。

  报道提到,有乐观派认为,德国正姗姗来迟地跟上过去几十年席卷西方的巨变——制造业萎缩、服务业崛起。但VDMA的里希特贝格对此持怀疑态度,认为国内政客尚未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“公众仍普遍认为我们享有高利润率和强劲竞争力,但事实早已并非如此。”

  他指出德国规模狭小的科技和人工智能行业,直截了当地反问道,“我们真的有其他行业可以弥补这一缺口吗?”

  经济学家也指出,目前来自贸易的阻力已形成,而财政政策的顺风尚未真正发挥作用。法国巴黎银行经济学家保罗·霍林斯沃思(Paul Hollingsworth)确信,贸易战的拖累已在今年触顶,预测2026年德国经济增长率将达1.4%,而2025年仅为0.3%,德国工业的突围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。

  迪琴根市财政局长帕特里克·迈尔(Patrick Maier)向《金融时报》坦言,尽管早有预期冲击,“但说实话,我没料到情况会这么糟”。

  迈尔预计该市每年能从新政策中获得100万至120万欧元额外投资资金,可这与为控制赤字而削减的3500万欧元未来计划投资相比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  “我们只能完成已经启动的项目”,他无奈表示,新建消防站、道路改善、屋顶翻新和新自行车道等计划均已搁置,并且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被提上议程”。

 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地方,那就是他并不孤单,“和其他城市的(财政)同事交流时,发现各地情况都一样。”

责任编辑:过博文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羊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38571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