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华语民歌的世界里,张也的名字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她以清澈婉转的嗓音、端庄稳健的舞台风采,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。27 次登上央视春晚的纪录,让她成为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“民歌符号”。然而,当舞台的光环退去,这位 57 岁的艺术家却以不随波逐流的生活选择,展现出另一种坚守——不被世俗裹挟,在热爱的艺术与真挚的情谊中,活出了自在与从容。
艺术的启蒙:从后台耳濡目染到舞台中央
长沙老城区的剧团家属院,是张也音乐梦想最初的发源地。清晨,院子里总能回荡着花鼓戏的唱腔。父亲埋头伏案修改剧本,母亲一遍遍练唱,饭桌间的谈话也绕不开唱词与韵味。这样的氛围让她自小便对旋律极为敏感,还没学会完整说话时,就能跟着母亲哼出《刘海砍樵》的曲调。
另一股影响力量来自她的“干妈”李谷一。这位著名歌唱家每次来长沙演出,总会抽空探望张也一家。有一次,她带张也到剧团后台,指着化妆镜前的珠花说道:“唱歌不仅靠嗓子,每个音符都要带着情感,就像这些饰物,戴得恰到好处才最美。”那天,她还亲自教张也唱《卖花姑娘》,一遍遍纠正呼吸:“吸气要像闻花香,唱时再像挤海绵般一点点送出。”
5 岁那年,《智取威虎山》缺少一个饰演“小常宝”的孩子,导演看着梳着羊角辫、眼神明亮的张也,临时让她上阵。穿着打补丁的灰色小棉袄,冻得通红的脸蛋上抹着点黑粉,她攥紧拳头唱出“盼星星盼月亮”时,稚嫩又坚定的模样赢得满堂喝彩。李谷一笑着抱起她:“这孩子眼睛里有光,天生属于舞台。”
潜心求索:从学院到舞台的蜕变
1982 年,张也考入中国音乐学院,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。她是琴房里最后一个离开的学生,清晨五点半的走廊,总能听见她反复练习的声音。从最简单的“啊”音到琢磨复杂的共鸣,她用心雕琢每一个细节。金铁霖评价道:“张也的嗓子是天赋,但她更难得的是肯琢磨。”
有一次练习《茉莉花》,为了唱出“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”的灵动娇俏,她连续三天蹲在花坛旁,观察蜜蜂与花瓣的互动,聆听风吹花丛的细语,最终将这份灵气融入唱腔。
1985 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,她身着淡蓝色连衣裙演唱《知音》,眼神随着旋律流转,尾音处轻巧一转音,让评委眼前一亮,斩获优秀奖。两年后,年仅 22 岁的她首次亮相春晚,《浏阳河》的旋律清澈如泉水流淌,她拖腔时带着湖南方言独有的婉转,观众情不自禁跟着打起节拍。李谷一在后台拍着她肩膀:“稳住了,以后这里就有你的位置。”
春晚记忆:从青涩到民歌旗帜
春晚后台一向如同高速运转的机器。1990 年,她身穿粉色纱裙候场,因前一节目超时被临时要求缩短演唱。她迅速删减两句装饰音,最终仍用饱含真情的歌声征服观众。来信中有人写道:“听到‘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’,突然想起母亲深夜缝衣的身影。”
2000 年,她的《走进新时代》成为标志之作。为揣摩歌曲,她深入工厂,观察工人师傅的专注神情,聆听他们“要多学技术”的质朴话语。舞台上,她一袭白色西装,姿态挺拔,嗓音里多了几分铿锵力量。当唱到“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”时,坚定的手势引发雷鸣般掌声。
2019 年,她与吕继宏合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为突出情感,两人排练时反复调整呼吸节奏,力求合声如同心跳共鸣。演出现场,当最后音符落下,两人相视一笑的画面被定格,成为经典。
不仅如此,她的歌声还跨越国界。2003 年,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《茉莉花》,当熟悉的旋律响起,外国观众最初安静聆听,渐渐开始点头附和。演唱结束,掌声持续十分钟,一位老人捧花用蹩脚中文说:“你的声音里有春天的味道。”她回忆:“那一刻明白了,音乐真的可以跨越语言的隔阂。”
情感选择:在现实与真心间的权衡
舞台辉煌并未照亮张也的感情之路。1988 年,她因演出结识歌手张行,两人因音乐相知相惜。张行骑车带她郊外采风,她在录音室守在一旁递水,甚至在他病倒时跑遍全城寻找偏方。朋友们都说他们是“天作之合”。
然而,张行的过往让这段感情遭遇阻力。张也父母得知他曾因“流氓罪”入狱三年,坚决反对。母亲拿着报纸的报道哭着说:“你是春晚的人,他的过去会毁了你。”最终,她忍痛结束这段感情,把吉他还给他时,只说了一句“对不起”。多年后回忆,她淡然道:“年轻时以为爱情能抵御一切,后来才懂,有些选择从来不是非黑即白。”
知己相伴:超越爱情的深厚情谊
低谷期,吕继宏的出现如同一束光。他体贴入微,演出前为她递上巧克力,父亲病重时替她守在病床旁。他们在舞台上默契十足,合唱时眼神交流自然流畅,观众常喊“在一起”,而他们只是笑着回应。这段关系更像亲人般的陪伴,既温暖又长久。
生活中,他们互相关怀:她记得他胃不好,常送去亲手炖的汤;他则总带回她最爱的古树茶。周末,他们常结伴散步,谈的不是八卦,而是唱腔与生活。一次路人拍下他们并肩走着的照片,阳光下,她手里拿着糖葫芦,他在一旁笑谈,那一刻画面温馨如画。
五十七岁的从容: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
2024 年的一场民歌演唱会上,张也身着宝蓝色长裙,灯光映衬下闪耀如星辰。唱到“难忘的岁月”时,她的目光温柔掠过台下,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跟着哼唱,时光在这一刻交织。
演出后,她没有赴宴,而是赶到郊区小学,蹲在操场上教孩子们唱《采槟榔》。她笑着安慰跑调的小姑娘:“别怕,就像摘果子一样,声音要往上提。”夕阳下,歌声与笑声交织,飘向远方。
录音棚里,她依旧严格要求自己。录制新版《浏阳河》时,因一个转音“不够柔”,连续录了 17 遍。录音师感叹:“她对自己的要求,比年轻人还高。”闲暇时,她会泡茶看书,案头摆着吕继宏多年前送的钢笔。
有人问她是否遗憾未婚,她淡然一笑:“日子是过给自己的,不是过给别人的。”她的生活简单却饱满:清晨练声,白天支教或录音,晚上读书小憩。书架上放着乐谱与游记,扉页写着小字:“唱歌是热爱,生活是修行。”
初秋清晨,她拎着新鲜菜走出菜市场,停下脚步买了一束向日葵。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身上,她抱着花,轻快地走回家。桂花的香气随风扑来,日子就像这阳光,温暖明亮,静好如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